連日來,從北塬到南部山區,從大夏河到老鴉關河沿岸,我們穿行在臨夏縣的山山水水、村村落落,聽到最多的是發展快,感受最深的是變化大。原來的土坯房變成了新樓房,原來的爛泥路變成了“洋灰路”,原來門口的雜草堆變成了暖棚羊圈,原來msata的貧困戶變成了致富帶頭人……
  這不是簡單的“變”。窮則變,變則通。能打開貧困枷鎖的,只有發展這把金鑰匙。資源稟賦有巢氏房屋不突出、工業基礎不雄厚、貧困程度最深,在通往小康的路上,臨夏縣前所未有地改變著、前進著。
  “這裡正在發生的變化是深刻的,影響將是深遠的。”站在北塬上,臨夏縣委書記安華山指著遠處網路行銷的群山蔥蘢說。腳下的土地,激流涌動,大潮如歌。
  “大題大烤肉做”,缺啥補啥
  在臨夏縣,貧困是一個長久而嚴肅蒸烤箱的大課題。貧困面大,貧困程度深,貧困成因複雜。作為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口最多的一個縣,這個有著39萬人的貧困縣貧困面達51.36%,還有18.61萬人處於貧困線以下,是全省扶貧開發的主戰場之一。
  貧困面有多大,貧困程度有多深,距離全面小康就有多遠。當全省上下都在向全面小康進軍之時,臨夏縣也迫切地需要突出重圍。
  今年初,《臨夏縣2013年整流域扶貧開發實施方案》應運而生。方案以大夏河、老鴉關河、牛津河三大流域為主,整流域、大手筆、謀全局,走整流域扶貧開發路子,全力培育壯大富民產業,千方百計促進貧困群眾收入倍增,全面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。計劃投資4.65億元,打一場扶貧攻堅戰,徹底改變山區群眾貧困落後的面貌。
  缺啥補啥,集中力量辦大事。整流域扶貧開發,就需要打破行政區劃,打破固有模式,站在全局的高度高起點謀劃,把各自為政的各部門擰成了一股繩。當然,最重要的是,整合資金,整合項目,把好鋼都用在了刀刃上,決不走“撒胡椒面”的老路。同時,用“四兩撥千斤”的方法,全力撬動民間資金。今年社會各界對臨夏縣整流域扶貧攻堅的捐款,就達3300萬元。更為可喜的是,在很多村莊,政府投的錢撬動了數倍的民間資金。
  這不僅是扶貧的方法之變,更是發展的格局之變。
  走進新集鎮寺灣村楊家寺社新修的養殖小區,馬什子正在侍弄他的牛。今年40歲的馬什子,曾經在西藏、青海一帶販牛,辛苦不說,顧不上家裡的活兒不說,還攢不下幾個錢。而如今,他已成為村裡的養殖大戶,現在養著42頭牛60只羊。
  說起養殖小區,馬什子可高興了,“原來家裡沒地方養牛養羊,有時候實在不行就養在家裡,人、牛同住,家裡實在熏得住不成。”
  馬什子給我們算了一筆賬,一個棚一年只交1800元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費。一個棚40頭牛的收益卻在十萬元以上,加上60只羊,馬什子今年的收入差不多能有20萬元。
  一舉打了個翻身仗。馬什子家原來的土坯房也變成了漂亮的磚瓦房。我們去的那天,一院菊花開得正濃。
  走到北塬鄉錢家村,一水兒的青磚白牆,映著碧藍的天空,清爽漂亮。
  76歲的徐丫丫老人,拉著我們讓看村裡的變化。“過去一齣門兩腳泥,現在鋪了‘洋灰’路,到處乾乾凈凈。村委會前面修好了,我們辦事也方便了,門前的廣場,還是我們晚上鍛煉的好地方。”徐丫丫說。不錯,村道硬化了,荒山綠化了,房子修好了,垃圾收拾乾凈了。和過去比真是變化太大了,徐丫丫一路都笑著。
  不僅僅是這兩個村。目前,臨夏縣已完成危舊房改造1938戶,另有788戶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建設任務;正在實施的集兩委辦公場所、文化廣場、敬老院、幼兒園等六位一體的建設項目有9個,年底將全部完工;投資500萬元的尹集鎮老虎山、新發、大灘澗3個村大夏河流域綜合開發項目已完成建設任務的50%;一年時間,就完成道路建設370多公里;去今兩年,投資1億多元建成兩個水廠,解決了6.2萬人安全飲水問題……
  如今,走在臨夏縣的村村落落,新修的道路通往村社,新建的磚瓦房整齊有序,養殖場圈舍修建熱火朝天,發展熱潮撲面而來。縣長馬正業說,到明年底,全縣將結束農民住土坯房的歷史。
  扶貧的“生命線”被打通,臨夏縣精神氣兒都足了。  (原標題:新思路帶來新變化——臨夏縣整流域扶貧攻堅進行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w48mwwjm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